“半部《論語》治天下”,這種說法毫不夸張?!墩撜Z》里充滿了大思想家、大教育家孔子的大智慧,歷經歲月滄桑而生命不息。我這里從《論語》十則中選取他講學習的三則。
一、子日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”
這一則講了學習中的記憶問題。中國古代多講究人文學科,重耳舌相傳與記誦功夫,所謂“博聞強記”、“過目不忘”皆是這種情況。事實上,記憶在學習中的地位是的確至關重要的??梢钥隙ǖ卣f,沒有記憶,就沒有學習。學習實際上是通過不斷的刺激,加深對認識對象的印象以求掌握運用之。記憶及其根本與基礎。構建了一個人知識儲存的“硬件”。怎樣記憶?重復是不二法門。所謂重復,便是孔子所談的“溫故而知新"。惟有“溫故,方能具備新的基礎知識;惟有“溫故”并輔之以思,方能打通關節(jié)、開啟視野,達到“知新”的效果。
二、子目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”
這則講的是學習興趣。事實上,沒有絲毫的興趣可言的話,是全然談不上能夠對所學的內容有更深的把握的。在此意義上,知之者不如好之者;然而僅僅憑一時的興趣而無深深的理解與體味,同樣是不能理解其中樂趣的真正所在的,對于該學科也難以有真正的拓展。古代的治學者講究一個“正心誠意,格物致和”,以求真知。但僅僅以“心"、“意”之正誠為治學根基,我表示懷疑。因為孔子早已經深刻地指出學習的深層次動因。創(chuàng)造力與積極性恰恰來源于興趣。由此觀點,我們也可以想到傳統(tǒng)應試教育的畸形對于學生身心的摧殘,可以想見素質教育的緊迫性。
三、孔子日:“三人行。必有我?guī)熝?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”
本篇乃孔子最為過人之處。他不只從書本中獲得所謂“死”的知識,更要源頭活水,以求得“事事洞明皆學問,人情練達即文章"之功效。因為儒家本來就是一種人世的倫理與學問,所以對現實的關懷遠大于對于“彼岸”的追索。事實上,一個人處于社會中,也應該具備這種情懷。譬如一棵樹,其根系伸展得越深越廣,其枝葉也就越繁茂。
人真不愧是萬物之靈。語言使不同的個體之間能夠自由自在地進行信息的交流,能夠準確地表達各自的思想和喜怒哀樂,這樣人和人之間就能夠更好地相互理解,相互協(xié)作。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得以不斷地向前發(fā)展,這個時候,就已經有了“學習”一一在同時存在的人們之問,知識和技術得到了傳播和發(fā)揚。“學習”是人類生存和前進的本源性的動力之一,所謂學習便應該是從外面的世界獲得原先沒有的知識,并加以掌握和利用。
但是,只有語言的時代,知識流傳的時間和范圍都不得不受到限制。一代代的口耳相傳,千百里的道聽途說,使許多消息離它原來的真相越來越遠,終于只留下一個面目全非的影子。就像每一個古老民族沒有文字信史之前的傳說那樣,一切都變得虛幻縹緲,不可捉摸。遙遠的歷史湮沒在時間的塵埃之下,永遠也不可能再見到天日了。而文字的出現使一切都改變了。文字寫在竹簡上,刻在石頭上,又從竹簡上被抄到紙上,現在又存到了光盤上。最先寫下那些文字的人們早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,但那些文字的記述,并不曾發(fā)生什么本質的改變。于是,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三千年前的`人們怎樣來祭拜祖先;可以用完全不同的讀音朗誦同樣內容的二千年前的詩篇,形象還是那樣栩栩如生,意境還是那樣婉約優(yōu)美。這樣,我們的學習就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,在文字里,我們可以和古代的哲人進行思想的對話、精神的交流,更可以神游萬里之外,領略異國他鄉(xiāng)的山川壯美、風土人情。只有在有了文字的時候,才真正地確保了人類文明的千年不滅、一代代得以淵源不斷地學習和繼承。
于是,在遙遠的20多個世紀之后,我們還能夠如此清晰地聆聽孔老夫子的諄諄教誨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”、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”……一句句,一篇篇,雖然是千載之下,仍然是振聾發(fā)聵,仍然是沁人心脾??鬃颖粴v代尊敬,被當作圣人,被封成“大成至圣先師”,絕對不僅僅因為那里有所謂封建科舉制度的需要。翻開《論語》其實處處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輝。單就學習的道理而論,不管是講學習態(tài)度的“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”,還是講學習方法的“溫故而知新”,即使現在看來,仍舊是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,仍舊值得我們去遵循、去恪守。
道理是樸素而永恒的,絕不會因為時間的改變而發(fā)生本質上的遷移;我們學習的道理以及學習的實踐,也絕不應該有任何時間期限。